Panthera pardus   Linnaeus
   

  1784  浏览



形态描述

体形似虎,但明显较小;头小尾长,四肢短健;毛被黄色,满布黑色环斑;前足5趾,后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缩。

生物学

生活于多种生境里,森林、灌丛、湿地、荒漠等都能生存,但我国豹主要生活在山地林区,其巢穴多筑于浓密树丛、灌丛或岩洞中。豹营独居生活,常夜间活动,白天在树上或岩洞休息。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活动范围较固定;食物缺乏时,则游荡数十公里觅食。豹守卫自己较固定的领域,雄性的领域比雌性者大。豹捕食各种有蹄类动物,在南方也捕食猴、兔、鼠类、鸟类和鱼类,秋季也采食甜味的浆果。食物缺乏时,也于夜晚潜入村屯盗食家禽家畜。豹于冬季和春季发情交配。怀孕期100天左右,4-5月份产仔,每产2-4仔,哺乳期约3个月,初生仔体重550-750g,约10日龄时睁眼,18-24个月能独立生活,幼兽和母兽在一起直到下次发情期。幼兽2、3岁后性成熟。寿命约20年,饲养者可达23年。

国外分布

豹主要分布亚洲、非洲及阿拉伯半岛。

国内分布

浙江,湖北,贵州,河南,北京,广西,四川,安徽,青海,河北,宁夏,云南,江苏,吉林,黑龙江,山西,湖南,西藏,内蒙古,广东,甘肃,江西,福建,陕西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豹是大型猛兽,分布范围又很广泛,调查全国范围的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困难。然而,由于50-60年代"打虎除害"同时也除"豹害",加之栖息环境的改变,以致近30年来许多地区的豹数量急剧减少或已绝迹不见。华南豹:50年代初,华南豹在江南诸省的种群数量还相当多,由于人为的过量捕杀,豹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华北豹:山西为主。山西省土地总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60年代被捕获的1750只豹的平均密度为1只/86km2,而70年代1224只豹的平均密度为1只/122.5km2,平均密度亦下降了60%。80年代捕杀量少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宣传不无关系,但豹的自然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也是客观事实。估计现在山西的豹约一百多只之数。已有报道,甘肃的豹已绝迹(陈钧等,1993),河南、河北的豹已不再有报道。东北豹:大兴安岭南部30年代曾有豹的记载(Loukashkin, 1936),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黑龙江省全境已无踪迹。近年来,吉林省境内的豹已基本绝迹(李彤等,1993;冯江等,1993)。80年代,中国境内野生的东北豹已经绝迹。依据毛皮收购情况分析和估计,到80年代末全国豹的野生种群数量可能尚有数百只。
致危因素 1、长期的过度猎捕是主要原因。认为豹为害家畜,其毛皮或骨骼代虎骨用,故而遭到大量猎捕; 2、栖息地的破坏是豹数量剧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种群过小且相互隔离,导致种群退化,也是致危原因之一。
饲养情况 国际圈养豹的谱系由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哥伦比亚的河岸动物园负责整理发布,据记录截止1985年12月31日,共42个单位保存华北豹105(52雄,53雌)只;共16单位保存东北豹50只(30雄,20雌)(Shoemaker, 1985)。我国动物园各饲养不少豹,多数已能繁殖,但长期以来,缺乏严格的谱系管理。从长远看,对繁殖种群的管理是个不可忽视问题。
现有保护措施 被列为国家 I 级保护动物。无专为保护豹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但其分布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实际上亦保护了豹的栖息环境和食物源地,如灵空山保护区(河北)、棉山保护区(河北)、七星砬子保护区(黑龙江)、桑植八大公山保护区(湖南)等。
保护措施建议 1、严格执法,制止盗猎,确保残存的种群得以保存; 2、在残存野生豹较集中的地区经过专业人员调查研究后可增设保护区。在食物困难季节可考虑进行人工补充投食等必要的人工措施,以保证自然存活和安全繁殖; 3、调查全国动物园养豹情况,加强饲养种群管理,建立严格的谱系并和国际豹的谱系管理系统接轨。